人本主义学派(Humanistic Psychology)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西方心理学思潮和革新运动,近年来也成为现象学心理学(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成为西方心理学发展的一种新的取向,其代表人物主要有马斯洛(A.I.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出现之前,心理学中最有影响的两大学派是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而人本心理学是作为对这两大学派的反对力量出现在心理学舞台上的,所以人本主义也号称心理学第三势力的理论。它一方面反对精神分析学派从对心理障碍患者的观察去推论人性,认为这样看人得到的是“病态的人”;另一方面反对行为主义着从对动物的观察去推论人性,认为行为主义者眼里的人是“大一点的白鼠”。人本主义者重视主观性及实现倾向,把实现倾向与心理健康相提并论。他们主张研究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发展,因为,他们相信,人的本质是善良的,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巨大的心理潜能,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和教育,人们就会完善自己、发挥创造潜能,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的。为此,他们从探讨人的最高追求和人的价值角度,认为心理学应改变对一般人或病态人的研究,而成为研究“健康”人的心理学,揭示发挥人的创造性动机、展现人的潜能的途径。他们是整体取向而非还原取向,认为人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整体,不能将其分为片面孤立的研究。人本主义方法论不排除传统的科学方法,而是扩大科学研究的范围,以解决过去一直排除在心理学研究范围之外的人类信念和价值问题。其中马斯洛基于他对人类基本需要的理解而提出了动机理论,按照右下而上的层次排列这些基本需要是: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认知、审美和自我实现,这些动机得到满足才能达到心理健康。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是建立在乐观主义的假设上的,即人的内在天性是善良的。内在天性有成长与实现的动力,但比较微弱,容易遭受挫折、否认、压抑而引发疾病与神经症。马斯洛以为自我否认是心理疾病及困扰的主因。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罗杰斯特别注意人的成长过程,其人格理论也常被称为“自我理论”,他认为一个人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与环境交互作用,逐渐把“自我”与环境分化开来。这样他便开始自觉到在他的整个经验中包含者“自我”这部分经验。“自我”是整个现象场中与我们自身相联系的那部分知觉及其附着的意义,它是被个人看作“自己”“主我”和“客我”的那部分现象场,也就是说“自我”是人的全部经验中的一部分,通常代表着这样一些含义:我是怎样的;我属于哪一类人;我能做或应该做哪些事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