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30 15:18:51
自2019 年 12 月中旬至今,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其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对社会秩序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有研究指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人们造成的心理影响会持续很长时间。因此,关注和促进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上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阶段,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和学业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容易引起焦虑、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一是疫情讯息引发的恐慌。发达的互联网技术使疫情相关的各种讯息交流和传播变得非常容易。民众更容易处于信息交流的敏感阶段。为积极应对疫情,居家隔离与网络授课等方式,更易让大学生对疫情相关消息过度关注。有些谣言和人为夸大的负面新闻会导致心理上的敏感以致不安。
二是疫情期间升学就业压力引发焦虑。疫情期间各类考试的取消,在家复习效率不高,期盼早日返校,复试的压力等问题,是对当前大学生的重要考验,这些也更容易让他们陷入紧张和焦虑。
以往的春季招聘是应届大学生入职的重要时机,基于严峻的疫情形势,许多企业面临资金和各方面压力,使得企业招聘形势更加严峻,调查显示,有47.2%的面临求职就业的大学生由于当前的巨大压力而产生不安、焦虑甚至轻度抑郁情绪。
三是居家期间与家人相处过程中的情绪化。突发的新冠疫情带来了漫长假期,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拥有敏感的心理,易情绪化,在居家期间容易与家人发生矛盾。另外,由于长期居家隔离,大学生和学生家长面对困难的社会形势,学业与生计的压力,容易情绪化,有过激表现。而疫情大背景下心理问题得不到排解,在这期间的矛盾点更容易被放大和激化,导致焦虑甚至轻度抑郁。
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应当积极协作,同向发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营造积极抗疫的良好社会风气
疫情期间信息实时更新,信息公开化、透明化,让社会公共理性的声音和媒体公正的报道,激发公众的责任自觉,合力搭建健康的抗疫防疫社会环境。大学生群体是新时代最坚实的力量,国家有力的抗疫教育,不仅让大学生深化了理论知识,更让不畏牺牲、不惧艰难的伟大民族精神深入其心;社会良好的抗疫风气,必将带来人民满意的抗疫成果,与此同时,民众重拾信心,更鼓舞了大学生们调整健康的心态,树立积极的观念,展露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二、打造抗疫期间良好育人生态
高校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涵养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帮助其增强法治意识、科学知识和防护能力。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建立心理健康咨询体系,完善家校联系网,对身在疫区的同学给予特别关怀,密切关注疫区同学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同学,要加强和家长的沟通,做好学生的心理安抚工作;积极进行抗疫宣传,引导学生参与到志愿抗疫当中来。从而使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得到改善。
三、安排丰富有序的居家学习生活
大学生居家隔离期间应保持作息规律,制定周密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好学习与生活时间。通过规律的居家隔离生活养成良好习惯,从而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在有序的忙碌中充实自己,忘却疫情带来的烦恼。
四、自我关怀帮助改善心理健康
对感情丰富的人而言,面对突发重大事件而产生的焦虑紧张具有其合理性,但作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学生,应做的始终是将精力放在自己身上,接纳自己,紧张的疫情期间,大学生应刻意地进行思维暗示,多用“这没什么事”“我有新的办法”等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进行自我关怀,用正面的思想和语言支配身心,重视而不怖惧,积极而不大意,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不断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对未来充满信心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