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博客

  • 【原创文章】怎么避免过度自信?

    我们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会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当我们解释自己的经历和构建记忆时,我们的自动化直觉有时会出错,并且我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些缺点。 我们在对过去知识的判断中存在一种“智力自负”现象(“我早就知道了”),这种自负会影响我们对目前知识的评价和对未来行为的预测。 尽管我们知道自己过去出过错,但我们对于未来的预期仍然保持相当乐观。比如:我们会在截止日


  • 拖延的原因及应对方法

    不知道您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是否遇到过以下类似的情况: 可以在几分钟内解决的问题需要几个小时; 一件事很早就开始计划了,但不停地拖延,不想前进,无法结束,很难摘到胜利的果实; 父母、领导或朋友要求你在某个时间点之前完成某件事,而你却拖拖拉拉,直到最后一刻才愿意去做,有时甚至超过了完成它的最后期限; 有一个你很感兴趣的新方向或者新位置,你有一定的基础,想转到这


  • 如何培养和维护健康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指一个人对自己价值和能力的评价和认同感。它涉及个人对自己的尊重、自信和自爱的态度。 自尊心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非常重要,它可以影响个人的情绪状态、行为方式和与他人的关系。 一个健康的自尊心可以帮助人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相信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这种自信和自尊心可以促使人们追求自己的目标,并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保持积极的态度。 人们有一个良好的自尊心时更有可能取得成功,因为他们相


  • 如何培养自信的孩子

    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原本能够做的很好的事情,非说自己不会;有的孩子遇到问题不敢发问;有的孩子做事没主见,不敢和别人交流;还有的孩子认定自己是不好的,嫌弃自己。这些都是因为孩子不够自信。 产生原因 1、家长溺爱:平时家长对孩子有过度保护的情况,很多事情都不让孩子插手,长期就会导致孩子出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心理,也会导致孩子自信心下降,与同龄的孩子相比就会出现不自信的表现,如不敢发言、害怕犯错等;


  • 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心理学教父母因势利导

    很多父母为孩子的学习头疼:孩子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上不去,精力不集中,甚至出现厌学情绪。 不过心理学家指出,没有哪个孩子是天生就不爱学习的,只有父母注意方式方法,顺应孩子的心理规律,这些难题才能迎刃而解。 椰壳效应:克服厌学心理 一个孩子很不喜欢吃饭,家长为此伤透了脑筋。一次,孩子的父亲带回了一个新颖别致的椰壳。孩子看到椰壳后爱不释手,父亲就把椰壳锯成两半,给孩子当吃饭的碗。结果,孩


  • 识别:习得性无助

    今天想跟大家来讲一讲习得性无助。为什么想讲这一个话题呢?是因为我最近看了电影《我经过风暴》。 开着字幕,我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网友们的愤怒,这种愤怒既是对男主言行的激愤,也是对女主的同情与惋惜。 每每看到女主被丈夫殴打的时候就有网友评论“快跑啊,离开这个男人”“为什么离婚了还要回来?”“快报警啊。”这个时候我就会想到


  • 孩子的 独占行为VS自私自利

    日常生活中,诸如争吃的穿的用的,争宠,等等,屡见不鲜。有些父母对这一问题认识比较模糊,容易将孩子的占有欲简单地归结为自私心理,这是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因而难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意识非常重要。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孩子往往要先形成自我意识,然后才能由己及人,从"我"出发,慢慢知道有"你&


  • 癌症患者的心理健康

    癌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会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极大的压力和挑战。在这个艰难的时期,癌症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 癌症患者面临着许多心理挑战和压力,如焦虑、抑郁、恐惧、无助等。这些情绪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治疗效果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比如焦虑情绪。癌症患者往往会感到焦虑,担心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他们可能会担心自己的家庭和工作,以及未来的生活质量。 焦虑情绪会导致身体的紧张和不适


  • 心理小故事对人际关系的启示

    在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的会受到一些人际关系的困扰,有时因为一些原因会产生误会,一个小误会的影响可能不大,但误会多了,双方的隔阂也就大了,想要在交往中保持初心就难了。 有时因为想要维护关系,在人际关系中不能保持自我,会迎合别人,这表面上也许会其乐融融,营造出一种关系很好的状态,但长久这样下去,只有自己知道内心痛苦。 那我们该怎么做呢?以下两则小故事,会对我们有启发。 1 美国知名主持


  • 如何制定新年计划

    如果你正在读这篇文章,那么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可能有一些你想要改变的事情。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看看如何来帮助你真正地完成它们。 但在此之前,你应该知道动机心理学的研究,这可以帮助你制定更好的目标。只是在社交媒体上说“我发誓要减肥”或“我要减肥”是行不通的。你需要制定具体的目标,并把它们变成有明确诱因的“如果-那么”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