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直播】我对你那么好,你为什么不领情

2024-06-20 08:11:58

2024年5月8日下午,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心理医院心理工作者胡光华老师在#省心协平台视频号科普直播间就《我对你那么好,你为什么不领情》这一主题做了精彩的分享。

我对你那么好,你为什么不领情?

这种好,有几种形式:

我认为这是好的、所以我给你;

我认为这样是对的,所以我这么要求,这样对你好;

我对你好、你对我不像我对你这么好。

正好最近分别遇到了几次这样的情况。

1

有对夫妻,他们是这样:妻子说,公婆两年前先后去世,老公因此变得没精打采,话少,不想出门,自己之前在国外照顾女儿和外孙女,四年没回国,半年前回到国内想着照顾老公,反而总是吵架,吵得都不想在一起过了。

至于为什么吵架,妻子说:我刚到国外也不舒服,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环境不熟悉,没有朋友,女儿女婿忙,很少在家,我整晚睡不着觉,心烦意乱,发现不停地忙起来会好一点,忙起来就不想那么多,晚上也能睡着觉,所以她认为发现了能让自己好起来的“诀窍”:那就是让自己一直忙着。

因此回到国内,她就“帮助”丈夫,想让丈夫好,给丈夫安排很多事情好让他忙起来:拖地、洗衣服、买菜、做饭、散步、跳广场舞······,丈夫说自己不想动、不想做,就想躺着,妻子不接受,你这样怎么会好,结果两人就吵架,互相责怪,最后在朋友建议下来到我这里。

就这对夫妻而言,妻子给的和丈夫需要的不匹配,就像吃火锅,我喜欢吃油碟、你非给我芝麻酱,我不吃,还埋怨我不领情,那我岂不是也很冤枉。

2

还有一个家庭:父母和儿子,母亲是高中老师、父亲军人出身,儿子高三,成绩一直很好,但最近觉得很煎熬、学不进去、会思考活着这么累、人为什么要活着、凌晨才能睡着觉,不愿意到学校去了。

父母着急得不得了,带来看医生。孩子说:我从小到大一直都是被逼着学,小时候成绩考不好、爸爸会掂凳子砸我、说我没用,妈妈对我挺好、什么都不用让我做、可是成绩考不好就会催我、埋怨我、担心我以后考不上大学,所以我一直都是因为他们才学习的,现在压力太大了、我根本学不进去、也不想学、什么都不想干。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有一种“为你好”,也可能叫做“因为爱你绑架你”,然而,爱到底是什么?

如果说父母真的都懂得如何爱一个孩子,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家庭制造的创伤?

我想我并没有权利去指责任何尽他们最大努力去爱自己孩子的家长,同样,我也没有权利去说服你什么样的爱对孩子更好。

但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着把原来我们认定是“爱”的行为和语言,拿出来仔细觉察、甚至怀疑,也许会对这个问题有更好的解答。

“你不要选绘画专业,出来肯定找不到工作,还是学计算机吧,我现在这么要求你都是为你好!”

“你赶紧考个公务员,等毕业了就可以进事业单位,多稳定,我这么说都是为你好!”

这样的家长,他们的确是倾其所有的对你好,他们每天醒来第一个想到的人绝对是你,他们为你做早餐,为你洗衣服,你上小学时每天督促你写作业,载你去各种课外辅导班,你上中学时他们十有八九还在帮你整理书包,帮你收拾房间,帮你打理一切你不愿动手的事情。

可是很多时候他们的“牺牲”和“帮助”也许并不是你想要的。但是他们觉得你需要,你就是需要。因为有这句话“我们都是为了你好!”

这就是权威家长的困惑:为什么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你却从不领情?

有些来访者曾经无数次跟我说:我没有办法跟家长沟通。这个原因很简单,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跟你沟通的时候,态度永远是:我都是对的,你要听我的,那么这个对话怎么可能有流动?它最多只是一场两败俱伤的说教。

3

还有一种情况:60岁男性,临退休,他说:近1年觉得自己内心苦闷、不高兴。年轻时自己和亲兄弟白手起家、领着干起来的企业,最近发现工作上的事情弟弟不和自己商量了。

他觉得自己的大半生都奉献给了企业,待遇、分红没有按照之前谈好的给自己也就罢了,现在工作上的事情也不让自己参与,觉得人走茶凉了、为此心寒。

对于生意伙伴的这个情况,杨绛先生曾经说过:“我从不后悔对任何一个人好,哪怕是看错人,哪怕是被辜负,哪怕是撞南墙,因为我对你好,不代表你有多好,只是因为我很好”。

很多人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掏心掏肺、一片真心,当真心被欺骗、被辜负后,有些人会一直沉浸在后悔自责中不能自拔。有这种后悔想法的人,心里往往相信“善有善报”,认为“付出终有回报”,因此,当自己真心没有得到应有回报的时候,就会失去内心的喜悦和满足,变得忿忿不平。

而想要理解杨绛先生这句话,我们可以用“牛粪和佛的故事”来诠释。

佛印是宋朝的一个和尚,在当时很有名。苏东坡是宋朝伟大的文学家,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坐禅。苏轼一直想要超越佛印。有一天,苏东坡坐禅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于是就问佛印:“大师,你看我像什么?”佛印看了一眼苏轼,表示:“在我眼中,你是如来。”接着佛印也问了苏东坡同意的问题。苏轼看了胖乎乎的佛印,他说:“我看你像一堆牛粪。”佛印听了之后并没有生气,反而笑了。

苏东坡觉得自己赢了佛印,回到家后,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自己的妹妹苏小妹。苏小妹说:“哥哥,你其实并没有赢,你才是输的那一方。”苏东坡疑惑不解。苏小妹接着说:“一个人心里有佛,他看别的东西都像佛;一个人心里装的都是牛粪,那他看什么都是牛粪。”听了苏小妹的话,苏东坡恍然大悟。

通过苏轼和佛印这个佛和牛粪的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的内心会决定一个人的行为。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看到的别人就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对别人的好,并不是因为他们值不值得,而是因为我们自己内心有善良。

这种善良不是为了取悦他人,也不是为了获得回报,而是一种真实的情感流露,更是一个人心态健康的表现。

所以,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的表现来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无论别人是否理解、回报,我们都应该坚持对人好,保持内心的宽容和善良。

弘一法师也曾说过:“你的善良,人不知、天知,最后都会变成你人生路上遇见的惊喜和好运,请相信一切都是因果和轮回,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4

有两类“共生”的关系,一类是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一种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的状态。在这个阶段,婴儿完全依赖于母亲的身体提供的营养物质来存活,无论是通过母体中的孕育还是出生后的哺乳和照顾。

心理学理论中,0-6个月被定义为共生期,在这个时期,婴儿无法区分母亲和自己,这种共生关系是健康的,是个体走向独立和成熟的必要阶段。

还有一类是热恋期起始阶段的恋人关系,双方非常亲密、互相依赖,希望无时无刻地在一起,形影不离。在这个阶段,双方看到的都是彼此的优点,对周围发生的事情都漠不关心,这个阶段的情侣总是会觉得对方是完美无缺的。

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给我们提供了一条“黄金规则”:要“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换句话说,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

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并不知道或者不会用“黄金规则”,许多人抱住这样的观念不放:“我对别人怎样,别人就必须对我怎样”——这恰恰是所谓的“反黄金规则”。

5

人际交往是需要遵从一些规则的,具体包括:

相互性原则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彼此的相互重视和支持。任何个体都不会无缘无故的接纳他人,喜欢是有前提的、相互性就是前提,人们喜欢那些也喜欢他们的人。

交换性原则

人际交往是一种社会交换过程,交换的原则是,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即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人际交往是双方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

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自我价值保护是一种自我支持倾向的心理活动,其目的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