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5日晚20点,河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副理事长 张瑞星教授应邀做客#河南交通广播FM104.1,就《孩子厌学怎么办?》这一主题做了精彩的分享。
一、厌学概述
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通常表现为逃学、不去学校或一去学校(星期一)就有一系列的躯体症状,有的孩子是头痛、有的是腹痛,还有会发低烧。发展心理研究表明,学习活动是学龄儿童的主导活动,是儿童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儿童青少年获取知识和智慧的根本手段。然而,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有46%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33%的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明显的厌恶,真正对学习持积极态度的仅有21%。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5000万厌学的孩子。厌学是家长最头痛的问题,导致家长无耐、无助,情绪也极其崩溃。我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刚柔并施都无济于事。
厌学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为什么?因为当我们发现有厌学的情况出来时,孩子已经是积累了很长时间的负性体验,不得以他们才选择以对抗的方式不去上学,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冷,出现了严重的厌学再进行心理干预,其实效果并不太好,因为这里面有一个博弈,家长做心理干预是想让孩子去上学,但是孩子去上学需要一段时间做心理储备,真正的厌学很难在短时间比如1个月内让孩子去学校。因此,厌学这个话题,所以我的建议一定是以预防为主的。
二、厌学的原因
核心原因:我们可以推理一下,一个人什么情况下不想去一个该去的地方?就象我们成人一样,我们如果去单位每天都受领导的批评,我们去单位上班时是什么感受?那就是到那儿之后的体验是极其槽糕(至少对孩子来讲是这样的感受),低自尊、极大的压力感、紧张恐惧、被监控感,没有自由感,不能放飞自己。核心原因是孩子去学校后体验不好
1.学习氛围过于紧张
学习压力的增加,过度的学习负荷,让孩子不能有喘息的时间。家长的过度批评,老师只有批评没有表扬,没有被欣赏被鼓励被认可,我们要强调对孩子的认可与欣赏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精神营养。,孩子表达出来的恐惧感、紧张感、压力感。
2.老师的过度关注
老师原本好意,但是孩子去有一种时刻被监控的感受。有一个孩子很聪明,老师让他坐在最前一排,这一坐不要紧,就是觉得自己怎么坐,都不自在,后面同学都能看到自己的窘态,就不去上学了。
3.孩子自己的要求过度完美
对自己的学习只能进步、不能下降,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学习成绩或状态,就用回避的方式来应对。如一名初二学生,家长找到我,在一所非常不错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上学期期末考试全校第二名。
4.是否有校园霸凌
有没有隐性的霸凌,家长要和孩子沟通,有的孩子因为受到霸凌者的威胁,不敢说,这就需要我们细心耐心了解孩子,让孩子信任我们,他告诉我了实情,家长的行为只会让孩子受到保护。
5.其他原因
孩子的情绪问题,抑郁、焦虑等,还有一点,我们也要注意另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就是孩子有多动症,多动症的全称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多动症的孩子通常3年级之前当学习没问题,但年级提升,学习难度增加,到了5年级,明显地作业完不成,成绩下滑显著,家长和老师批评就增多,多动症有3种亚型,一种是多动为主型、一种是注意缺陷为主型,还有一种是混合型的。女生通常可能是注意缺陷为主,文静静地坐在那里,但注意力不能集中,当我们家长朋友遇到这些问题时,需要及时求助于专业人员。
从目前我们省心协接到案例来看,90%的孩子表面上是因为自己对自己要求过于完美,担心自己达不到自己的理想的状态而回避去学校。
如何应对孩子厌学?
孩子厌学是一个综合性的结果,至少是三个方面的原因,家长、学校、学生三方面我们都要找一下原因,这里重点讲讲家长应该怎么做。
1. 了解孩子的性格
先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性格的孩子?有的孩子天生敏感要求完美,我们就要让他要没有人身案例的情况下多犯错误,让他多体验犯错误可以让孩子知道人都会犯错误,犯错误我们的态度是吸取教训,改正错误,第二是让孩子知道,不完美是常态,只要你努力做了,不需要完美。完美主义害死我们的孩子。教育孩子,先看我们孩子的性格,如果孩子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性格粗犷型的,我们要严格一些、细致一些,引导孩子养成细致一点的习惯。虽然很难,但是大方向我们要清晰。因人而易的教育方式。
2. 降低期望值,再降低
如果不是以孩子的学习成绩为评判标准,不以孩子的成绩而喜悲,对成绩淡然,引导孩子对成绩也淡然一些,对学习过程更专注,现代心理学已经非常确定地验证,一个人对结果过度关注会导致学习过程的焦虑,结果往往不如人意,而一个人专注于过程而非结果时,学习过程心理踏实、沉静、专注,结果往往也不会差。现在特别强调,让孩子学会专注于过程。
3. 与孩子恰当地沟通
跟孩子沟通,家长一定要耐心再耐心,“温和而坚定”的态度。我们用非暴力沟通的理念:非暴力沟通是说我们与孩子沟通中存在很多隐性暴力:最常见的是:你看你们班XXX考得怎么那么好?你们班XXX没有参加课外班考得比你多。等等,这种比较是最具有杀伤力的,我在大学问到我们的学生,学生仍然对父母拿自己和别人比这件事儿,耿耿于怀,是最不喜欢的。还有讲道理,孩子不知道有多烦。给大家两个公式:
(1)要求孩子做什么:
当我(看、听、回忆、想到)…..,我感到….,因为我需要/看重……,你是否愿意……?
当我看到你做作业时反复去厕所,我感到有些担心,因为我看重你能在10点前完成作业,你是否愿意更集中精力完成作业呢?
(2)共情孩子:
当你(看、听、回忆、想到)…..,你感到….吗(或是吗)?因为你需要/看重……,所以你想……
最重要的是跟孩子共情,肯定孩子的努力和付出,体谅孩子挫败感的心理难受,安慰孩子,而不是雪上加霜。所以我特别强调,与孩子共情,俯下身来理解孩子的心理感受。试想一下,孩子努力学习后,成绩还倒退了,他会是什么感受?
4.与老师沟通
试想一下,孩子去学校有什么体验才促使孩子去想去学校?良好的体验可能与同学关系,老师的欣赏,学校的氛围等等。针对孩子的问题与老师沟通,针对孩子的问题灵活调整,沟通目的不是让老师对孩子多关注,也不是让老师提高要求,而是针对孩子的困难与老师沟通,针对孩子调整对孩子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