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二期公开课是由河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常务理事单位郑州言遇馨港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心理咨询师李君凤老师进行分享。
1
一般来讲,青春期叛逆的年龄在10岁到18岁之间。不仅中国的孩子有青春期叛逆现象,国外也同样如此。
比如"嬉皮士"文化,兴起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美,概括起来讲,在60年代的西方,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蔑视传统,废弃道德,有意识地远离主流社会,以一种不能见容于主流社会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叛逆,这些人被称为"嬉皮士"。这是西方国家年轻人青春期叛逆的典型代表。
李老师认为叛逆未必是坏事。这是孩子在努力的建立自我,构筑自我。TA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完整的自己,为未来稳定地走向社会打基础。
青春期叛逆普遍产生的年代,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后期。其实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农耕时代和游牧时代,并没有很普遍的青春期叛逆的现象。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以农业为本的生计要努力,大人要操心家庭生计的大问题,比如春种秋收等,每家的小孩子要负责家里的家禽家畜,各家不一,这是为了解决有病人,有客人时吃些鸡蛋,交学费时拿兔子、羊卖些钱,春节杀猪吃肉等问题,而养这些,都是小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所以好多孩子每天放学需要到田里挖猪草,放羊,喂兔子。可以说,那时的孩子很早就参与了家庭的生计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行动力得到了锻炼,责任心得到了培养,看着自己养的牛羊兔子一天天的长大,还能卖钱吃肉,他的成就感也得到了培养。
特别不想干这些活儿的孩子,自己本身就会努力学习,努力脱离这种生活状态。孩子的生活能力,从小在环境中慢慢培养着,他的生活每天都在努力的建立自我,构筑自我.生命是饱满而丰富的,不需要额外用某种叛逆的方式来建立和构筑自我。
现代工业革命解除了我们很多人的艰苦劳作,我们一般人的工作强度再大,也比不上农耕时代的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家庭里的成人有更多的精力关照孩子,很多家庭里出现四个大人照顾一个孩子的现象,于是孩子的世界里,出现了爷爷奶奶不像爷爷奶奶,像服务者;父母不像父母,像“打工人”;孩子不像孩子,像“小皇上”,老师不像老师,有的像“知识传输工具”,有的还像“考评专家”。
过多的关爱,使得孩子不知珍惜;
过多的溺爱,使得孩子不能成长。
过多的唠叨,使得孩子逆反对抗;
过多的干预,使得孩子缺乏自主;
过多的期望,使得孩子难以承受;
过多的责备,使得孩子失去动力;
过多的享受,使得孩子不知节俭;
过多的满足,使得孩子缺乏快乐;
其实这种太多,还有可能是太少,比如太少的关爱孩子,只关爱孩子的成绩。
太多的高标准,不满足,总觉得孩子做的不够好,不完美,于是内心里对孩子有太少的认同,居住环境又过于封闭,这不利于孩子们交往能力的发展。
孩子们在自然中嬉戏玩耍,调整自己身心状态的时间也少了。每天忙碌于各种补习班的学习,有可能让孩子身心疲惫。
于是,到青春期,孩子的自我保卫战开始了,种种的叛逆情况出现了。
2
10-12岁-叛逆初现萌芽。
有调查显示,现在的孩子在9-10岁,就进入青春期,叛逆初现萌芽,最显著的表现就是:顶嘴,不听话,与父母反着来。
看到一个网友吐槽。10周岁的女儿,突然一下,变得越来越让人讨厌。学习上偷懒,老师布置的作业,拖拖拉拉,故意不完成。在家里,每说一句话,她都要顶嘴。让她早点睡,装聋,不动,让她喝牛奶,就是不做。
这种情况怎么理解呢?青春期早期的孩子,正处于依赖与独立挣扎的阶段。他们开始有了独立意识,不想让父母帮忙做决定。喝不喝牛奶,几点睡,她想自己作决定。如果她觉得她作业是在完成老师的任务,那就一定会拖拉。她想拥有自己控制自己生活 的权利。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内心独白是,我不再是小孩子了,别再把我当小孩儿!
父母,要去适应孩子成长的节奏。要适当给孩子放权,一些小事交给他们自己去决定。
但这个时期的孩子尚未真正独立,真正遇到事情,他们的行为表现又像个孩子。所以你会看到,上一秒孩子还嘻嘻哈哈,下一秒就臭着一张脸。如果父母被孩子的情绪带跑,失控爆发,就已经输了。父母一定要沉住气,面对孩子的挑衅,态度要温和平静。我们情绪不失控,才能托住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失控。
13-14岁-叛逆达到高峰。
医学界认为,14岁是孩子叛逆心理形成的高峰期。也是孩子成长的“危险期”。
显著表现是:与父母对抗激烈,暴躁易怒,动辄摔门、离家出走。沉迷手机,游戏成瘾,厌学休学,亲情淡漠,更看重同伴关系。
对抗的背后,并非孩子所愿。而是生理、心理、学业压力共同作用下,导致的结果。身体上,发育基本成熟,体内的睾丸激素让他们感到焦虑,爱争论。
心理上,孩子自认为是“成年人”,自我意识爆棚,迫切想摆脱控制。学业上,迎来了初二这个分水岭,学业难度增加,升学压力近在眼前。
此时的孩子,也进入了社会身份认同阶段。对他们来说,同龄人的认可尤为重要,社交压力也成了压在身上的一座山。他们无法解决内心的矛盾冲突时,就会通过顶撞、反驳的方式来发泄。孩子适应的过程中,冲突不可避免。
15-16岁追求冒险和刺激。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冒险的热情空前高涨。一方面,孩子大脑中的奖励受体在迅速发育,多巴胺分泌旺盛。
另一方面,在同伴相处中,孩子会通过冒险行为引起他人的关注。两方面因素叠加,导致孩子寻求刺激的欲望强烈。典型的表现就是:越是被禁止的事情,他们越想去尝试。比如抽烟、喝酒、打架、早恋等。
这个阶段,孩子的内心独白往往是,,我是与众不同的,不要用任何标准去要求我。但是父母还是要守住教育的底线。危害孩子身体健康的行为,则找机会和孩子郑重沟通。可以给孩子聊一下,自己在青春期的时候的一些经历和叛逆的行为。
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再顺势引导,比单纯责骂、说教效果更好。青春期的孩子不只有叛逆,他们也期待父母的帮助。触碰底线的事情,一定要及时制止。等到酿成大错再去教育,冲突会更剧烈,还会导致关系破裂。
17-18岁叛逆逐渐消退。
到这个阶段,孩子性格逐渐变得沉稳,开始走向成人。孩子对外冲突减少,转而向内攻击自己。有数据显示:高中孩子的重度抑郁高达10.9%-12.5%。学业压力、父母的高期待,都是压垮他们的稻草。
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不多,有且只有父母温暖的陪伴和支持。有研究说:“能够从家庭获得陪伴、解决问题、情感支持的青少年,在面对巨大压力的时候比较少陷入抑郁。”
在青春期后期,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支持系统,做孩子的安全岛。无论在外界发生什么,他们回到家,都能感觉安全,可信任,能依靠。做到了这一点,亲子关系在逆反中会更亲密。
3
中国家庭教育养育中的过度融合现象:溺爱包办、认知情绪融合。
青春期问题改善期如何调整呢?
允许孩子的感受自由流动,包括情绪的,认知的;剔出溺爱包办和控制,给予孩子生命成长的空间,这个过程主要包括心理分离和行为陪练。
青春期叛逆只是孩子自我完整性的一个构建,是孩子心理上准备与父母分离,准备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走向社会的一个表现。
出现的问题,往往也不是某个孩子单方面的问题,我们和孩子一起来面对,一起来调整,一起来解决,会促进亲子关系有一个质的飞跃,让我们的家庭走向一个更好的未来。
放下控制,孩子会在自由中自发成长;放弃批判,孩子会在欣赏中进步。
父母的身份,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就开始了;但想做好这个角色,却需要我们一生的修行。
也希望和我一样为了孩子的学习、成长焦虑的家长,都能做出改变,让孩子自由热烈地成长。
·END·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到#省心协平台 视频号直播回放中回看,通过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视频号主页,在主页中选择“直播回放”找到今天的主题就可以了。温馨提示:如果主页上无法找到直播回放,升级微信就可以了。
由河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组织,协会的团体会员单位共同参与的一项公益学术交流活动(以下简称公开课)开始了,协会的会员可以到现场参加学习交流,以报名为准。社会公众可以通过 #省心协平台 视频号观看直播或者回放。
如遇特殊情况,以上安排可能会有变动,实际以群通知为准,如需入群请联系“省心协秘书处”微电同号:1669212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