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下午,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心理工作者刘盼飞老师在#省心协平台 视频号科普直播间就《家长怎么识别孩子是不是出现了心理问题?》这一主题做了精彩的分享。
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青少年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大。《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指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
且青少年很少有主动寻求心理咨询或帮助的,往往是由父母先发现,再带领孩子进行咨询治疗。那么,作为父母,如何识别孩子是不是出现了心理问题呢?
突出的四个焦点问题
1. 学习压力大,考试焦虑
对于不少青少年而言,唯一的任务就是读书。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常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这其中不乏重点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压力常来源于他们对学习现状的不满和不恰当的比较,不能接受自己的现状,过分注重结果。这些情况在期末、期中、高考时更为集中和突出。
2. 人际关系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社会交往、发展亲密的伙伴关系是他们精神需要。这时,部分孩子不太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包括校内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家中的亲子关系等。
3. 青春期闭锁心理
闭锁心理又叫做“初二现象”,是青少年发育过程中一种阶段性的心理现象。表现为把自己封闭起来,平时很少与人交流,内心的矛盾从不外露,当困难和矛盾得不到解决时,往往因焦虑而自卑,甚至自暴自弃。
4. 青少年成长经历与自身感悟的矛盾
青春期的孩子面临心理上的成人感和幼稚性的矛盾,表现为反抗性与依赖性,高傲与自卑,勇敢与怯懦,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这些矛盾心理容易导致一系列心理和行为偏差。
三方面具体表现
1. 情绪
主要表现为恐惧、焦虑、抑郁,对身边人有敌意。例如总是认为老师对自己有意见,针对自己;觉得同学看不起自己,会背后说自己坏话。
2. 行为
包含多动、注意力缺陷、学习困难、厌学逃学、沉迷网络等情况;另外一些孩子也会表现出离群独处、有暴力倾向或者是强迫行为,甚至是自伤或自杀行为。
3. 生理方面
表现为容易发脾气或各类躯体化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等消化道症状;心慌、胸闷、气短、憋闷等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症状;头晕、头疼等神经系统症状。这些躯体化症状去相关科室进行检查时,往往发现不了器质性的改变。
家庭生病方程式
当儿童青少年出现了心理问题,首先要看的是孩子的家庭氛围,刘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孩子生病的方程式:
1.他们都是父母的宠儿,父母的心和肺,背负着父母的无限期待与盼望。
2.他们背后都有一对矛盾重重的父母,长期无法解决彼此之间的怨恨。
3.他们的父母都认为,对彼此没有期望,只想把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
4.而这些孩子,也就忠心耿耿地扮演了维持父母关系的桥梁角色。
上述单独一项都不足为患,但是四项条件加起来,就是制造孩子生病的方程式!
他们的病,具有一个特别的功能:成功地把有分岐的父母联结起来,逼着他们一起处理孩子的问题,又或者令父母紧张和生气,为冷漠的关系燃起一点火花。
很多前来咨询的孩子和父母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当孩子还处于焦虑抑郁之中时,家长们关心的却是孩子什么时候能够去上学!
刘老师在本次直播中建议家长们反思:有没有只把孩子成绩放在首位?
孩子的人生不是简单的几场考试就能决定的,也希望家长们更多的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弱化结果,帮助孩子们学习,无论结果怎样,都抱有一个接纳的态度。
提问互动
刘老师非常热心的回答了家长和老师们的问题。
孩子通过自杀和自伤行为想表达什么?
1. 全身难受,又不知道具体哪里难受,通过自伤从这种麻木的状态中暂时解脱出来。
2. 家庭角色错位,孩子不是孩子,父母不是父母。
3. 为了吸引别人的关注。
4. 找回现实感。
5. 青少年间的相互模仿。
作为家长该如何面对孩子的自杀自伤行为?
1. 细心观察:看是否有异常行为,孩子的情绪是否持续低落,学校人际关系如何。
2. 坦诚询问:如果孩子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作为父母就默默陪伴,多倾听,少评价;如果孩子拒绝交流,家长要坚定的表明态度:我不希望你杀害自己,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可以跟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会和你一起面对。
3. 给与支持,找到背后的原因。
作为家长,我们不要怕孩子表现出的一些列心理问题的信号,要保持情绪的稳定,能够接纳并支持孩子,给他提供坚实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