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揭开亲子之间无痕伤害的秘密

2023-11-17 08:35:55

亲子关系中,对孩子造成伤害的不只是打骂争吵,还有一种无声的伤害更加隐蔽和影响深远。11月1日下午,穆彪老师在#省心协平台 视频号科普直播间就《揭开亲子之间无痕伤害的秘密》这一主题做了精彩的分享。

给孩子造成更长远并不易察觉伤害的是父母日积月累的不当的应对模式,比如经常性的拒绝孩子,略带贬低的话语,还有潜在的控制欲。

 

1.经常性的拒绝

当孩子满怀期待,向爸妈说出自己请求时,却遭到三番五次的拒绝,便会感到非常压抑,也会觉得自己不受父母的重视,自己不值得,不被爸爸妈妈爱,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并产生自卑心理。

比如有的孩子会在游乐园里想吃冰激凌,父母会因为游乐园的物价更高而理智拒绝,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个冰激凌还是自身对“美好存在”的向往,父母这时拒绝不仅打压了孩子的欲望,还会让孩子被迫放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产生“我很差劲,我不配”的想法。

如果一个孩子被拒绝多了,他的内心就会有很强的匮乏感和压抑感,并缺乏生命力。

适当的做法是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能满足孩子的,就大大方方满足;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也要大大方方实话实说:“爸妈现在没有条件实现你的需求,但这么美好的事物你是值得的爸妈爱你,未来你可以自己努力来获得想要的。”

被拒绝本身不可怕,中间传递出来的让人受伤的情绪才可怕,所以在拒绝过程中,重要的是态度要大大方方。

2.抑郁症的根源

一项研究中显示,中国儿童和青少年出现抑郁症状的比例是19.85%,在中部地区这个比例达到了23.7%。

这个数据有点吓人,而比起数据更可怕的是,家长一直在否认事实,就得孩子是“没事找事”,“你就是矫情”。

我们来一起看一个14岁日本女孩的自杀事件。生前,她在学校遭遇了严重的校园霸凌,被性羞辱的视频在群里广为流传,甚至被逼着从4米高的岸边跳入河中。跳河事件发生之后,警方曾经介入过,但施暴者联合起来的虚假证词,以及学校和老师的忽视,都让女孩无路可退。

而母亲其实很早就感觉到了女儿的异样:曾经爱笑的她不笑了,经常一个人躲在房间哭,画画的风格从色彩明亮到黯淡单调,配文充斥着无力感,还对母亲提到了“想死”。可是,当母亲问她是不是受欺负时,她只回答说“别担心,不是这样的”。

为什么不和母亲说呢?或许是女儿一直渴望一个能给予关爱、安抚和强有力支持的母亲,但结合过往经历,她明白自己的负面情绪是不被接受的,并且甚至可能激起母亲的无力感,自己会成为那个“令人失望的孩子”。

我们可以如何帮助孩子呢?首先要做到共情性接纳,看见孩子的情绪,承认并接纳它,允许其存在。这向孩子传递的信号是:你的喜怒哀乐在我面前都是有意义的,在我们的关系里,你是有价值的。

其次是去到孩子的世界里陪陪他,站到他的身边,和他一起并寻找情绪背后的原因。

3.潜在的控制欲

当孩子的想法与父母冲突时,家长常会说是孩子不听话,这背后的深层原因其实是父母的价值观和孩子的价值观不一致,而作为父母在潜意识中想要去掌控孩子。

有个女孩想学跳舞,家长觉得走艺术路线不好,不支持孩子去跳舞,并尝试说服她去学文化课,而女孩又非常想坚持自己的想法。于是女孩和自己的父母不断产生冲突,这种冲突让女孩自己严重内耗,她与父母的对抗情绪占了主导,也就没有更多力量去完成自己要做的事情了。

在父母的掌控下,我们成为听话的孩子,自己的独立性一次次被削弱,想去尝试探索的欲望也一点点熄灭,最终要么自己的灵魂被父母挤压掉,成为被掌控的傀儡;要么被压抑到极限后突然爆发,出现各种各样的反抗:如自伤和自杀,无论哪种,这都不是我们想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