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RED
享受“无聊”
孩子的无聊
无聊的意义
我们的心智,无论成熟度如何,都渴望新鲜的刺激。而无聊,无论严重程度如何,都是自我与世界之间的阻隔。它首先是一种被困住的感觉,你很想做点什么,但眼前的事情没有一件让你觉得有意思,或者有意义。它还是一种悬置的期待,你在期待着什么,虽然你不知道自己期待的是什么,甚至也有可能什么都等不到。但在这种沉闷、焦躁、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悬置状态中,无聊就像一种自由流动的注意力,努力在反复的空虚中寻找一个出口,真正的欲望由此得以成型。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英国心理学家亚当·菲利普斯认为,无聊在一个孩子的心智成长过程中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心理学研究显示,一个人应对无聊的能力,与专注力与自制力是高度相关的。也就是说,只有好好无聊过的孩子,才能更好地利用时间和资源。吉竹申介曾经说过,从小到大,他总是困扰于这个世界的枯燥无趣,所以他总是在各种无聊的场合随意涂画,主要是为了提醒自己,“没事儿,这世界很有趣,不能放弃希望”。所以,无聊不仅不是我们应该逃避的东西,反而是一种值得沉思的存在性的处境。
毕竟,无聊警示我们这个世界,以及我们身在其中的位置有点问题。那么,随之而来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是什么让人生有趣,有意义?
其实,成年人对无聊的避之唯恐不及,是否就源于这句天问?这就是为什么在心理学实验里,人们宁可忍受电击,也不愿意忍受无聊;宁可缺胳膊断腿,也不能没有手机。因为无聊意味着与自己相处,意味着直面充满缺陷的自己,意味着直面自己人生的空虚、琐碎和无意义。在层层的伪装、分心、娱乐都被剥除之后,我们实在很害怕与自己在一起,很害怕自我与欲望之间的相遇,很害怕发现我们终究浪费了自己的生命。而我们所有的逃避行为,包括无止境的刷手机,注定都要失败。因为无聊就像一个无形的幽灵,并不仅仅因为暂时的有事可做就消失。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聊是反思人生的机会,而对无聊的觉知和接纳则是一种道德勇气,至少说明你不惧怕内在的生活。
与自己相处
虽然我很怀疑有多少孩子的无聊能深入到存在的无意义本身,但如果无聊意味着我们有时间、有欲望、有能量去做一些对自己来说重要的事情,那么对孩子来说,还有什么比自我的探索和成长更重要?如亚当·菲利普斯所说:“无聊的孩子在下意识地等待,不是等待某个人,而是等待他自己。”他们在等待自己的欲望浮出水面,发展成探索世界、探索自我的内在动机。当他们在自身的无聊中安静的坐着足够久的时间之后,当世界变得足够安静时,才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学会与自己相处,而一个人日后人生的大部分智慧,都是在少年时与自己独处的时光——阅读、学习、好奇、观察、做梦、想象、沉思里滋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