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咨询中,我时常会向家长们传递“多陪伴孩子”的观点。但时常会得到这样的反馈“您总是强调陪伴孩子,可是我怎么越陪孩子反而矛盾越多,和孩子的关系更差了。好迷茫······” 我很理解这位家长的心情。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陪伴的重要性,但是真正陪孩子时很多地方做得不到位,导致陪伴的效果不尽人意。
很多家长在咨询中倾诉着“我一下班就回家,我把所有的时间都给孩子了,我觉得我陪她很多了啊。”“我们每周都会一起去逛商场、逛超市,还经常带孩子们去吃大餐,看电影,这难道不算陪伴吗?” 其实,有效陪伴的关键是:家长有没有真正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亲子关系有没有变得更加紧密。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不幸的家庭有千万个样子,但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一个家庭里,父母都在陪孩子,有的是真正陪伴,有的可能是“无效陪伴”。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几种情况,也请家长朋友们自我反思一下,您是否做到了“有效陪伴。
情感忽视式陪伴
在陪孩子的时候没有用心,陪伴只是陪着。就像网络上有个视频中看到的一个父亲的样子,3岁多的孩子在客厅茶几玩积木,这个父亲躺在沙发上玩手机,孩子趴着睡着一会儿了,是孩子的母亲做完厨房的家务出来发现后才抱到床上去的。全程父亲只回头看了一眼孩子,手中的手机一直没有放下,没有挪动一下位置。这种“情感忽视式陪伴”只是把陪伴当作形式上的任务,缺乏情感流动。虽然这样的父亲可能不多,但是父母陪伴孩子时,最常见的表现就是不用心:家长在一边玩手机、追剧,让孩子自己玩自己的;孩子问问题、找家长说话、表现出开心等情绪的时候,家长置之不理,或者敷衍过去······
长期不用心的陪伴,带给孩子的是一种情感忽视,孩子会怀疑自己的存在感和重要性,渐渐变得不自信。家长看似和孩子待在一起,但没有真正和孩子处在同一时空,缺少从语言到情绪的互动交流,亲子之间也没有产生情感连接。 “虽然爸爸妈妈在身边,可我还是觉得孤单”,是那些被忽视的孩子的心声。
过度干预式陪伴
相比渴望父母陪伴的孩子,还有的孩子非常排斥父母的陪伴。每当和父母在一起时,他更多的感觉是紧张、压力大,想要逃离。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家长在陪伴孩子时管得太多,对孩子指手画脚、命令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来做事。
在一个育儿节目里,有一个妈妈因为8岁的女儿过于讨厌自己请求帮助。这个妈妈是全职妈妈,每天都很认真、勤劳地安排和陪孩子进行各项活动和学习。在学业上对女儿特别严格,甚至设置了8个闹钟来提醒学习,吃饭、玩耍的时间都要准确无误。但是大家观察她陪孩子的视频时发现她其实做了很多活动来干扰孩子、打断孩子的注意力。所以孩子越大越反抗她的这种陪伴。
家长朋友们,大家是不是也会在陪孩子的时候过度干预呢?比如:带孩子出去玩时,严密看着孩子的一举一动,这里脏不能去、那里高不能爬,过度的担心和保护,孩子感觉自己被束缚;陪写作业时,盯着孩子的字、坐姿、小动作,哪里不满意就拎出来敲打一番,发现错误就赶紧指出来让孩子改正;带孩子去乐高店玩,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拼,家长非要“热心”指导:“你不能这样,应该这样”,“我让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 这样一来,陪伴就变成了监视、控制,带给孩子的更多是紧张和焦虑。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对自己的不接纳、不满意,自信心受到损伤。这样的相处模式,孩子无法安心享受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也容易引发亲子之间的矛盾,破坏亲子关系。
打断和干扰式陪伴
这类陪伴同过度干预式陪伴相比,可能并不会带来压抑、反抗的情绪,但是无形之中造成了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而注意力对学龄阶段的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经常在陪伴孩子时不注意这一点。比如孩子在认真写作业、阅读的时候,家长时不时“嘘寒问暖”,问孩子冷不冷、饿不饿、给孩子送吃的。孩子在学习上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磨蹭拖延,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如何提高孩子的注意力,是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其实,孩子天生是具备专注力的,只是在日常生活中,被家长在无意之间破坏了。比起提高注意力,懂得保护孩子的注意力才是最紧要的事情。因此,家长在陪伴时,如果发现孩子正在专心做事,尽量不要去打扰他,可以在一旁安静地看书、工作,家长专注的样子,也会给孩子带来积极影响。
情绪倒灌式陪伴
陪伴者自己的情绪、状态不稳定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给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如果家长悲观消极、爱抱怨诉苦,孩子往往敏感自卑、内心压抑; 家长爱发脾气、摆脸色,孩子容易变得胆小内向,形成讨好型人格,或是同样爱发脾气。
最近咨询中好几位女孩讲述自己的父母陪伴自己的样子就是“情绪倒灌式”的。比如某个女孩的爸爸,平时工作忙,好不容易闲下来,却对自己十分严厉,总是看自己不顺眼,动不动朝自己发火。于是在爸爸面前总是小心翼翼,看脸色做事,很卑微。某个女孩的妈妈工作的压力无处释放,一边陪自己学习、弹琴,却一边不停地吼骂自己,甚至打骂自己,之后又抱又哄自己“我都是为了你好,我希望你未来有个好工作。”带着这样的情绪、状态陪伴孩子,孩子成了家长情绪的垃圾桶或拯救者,不利于心理健康和性格发展。
以上这些陪伴都是低质量的陪伴,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警惕。无论是陪伴孩子,还是陪伴爱人,还是陪伴父母,希望我们更深更细地了解陪伴的真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