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欢喜、带着期待、带着担心,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养育孩子是一个幸福、陪伴、治愈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紧张、担心和焦虑。2015年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22日发布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的主要结果和核心数据。调查显示,多数父母存在不同程度的养育焦虑,父母最担心孩子的事,排在前六位的依次是:“人身安全问题”“学习成绩不好”“没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问题”以及担心孩子“身体不好”和“沉迷网络”。
那什么是养育焦虑呢?养育焦虑是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有过度的担心,孩子出现的问题及未来可能的行为都会引发父母烦躁和不安的状态。《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会存在养育焦虑,焦虑的本质是一个人对自己感觉到的威胁或潜在威胁的反应,而不是对现实存在反应,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机制,是一种对不确定性的反应。父母们的焦虑同样也来源于养育生活中的种种不确定性,长远看来,令我们感到焦虑或者不确定的事情也许有这些:孩子未来能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能不能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幸福、健康、快乐?
因此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普遍带着各种各样的担忧,尤其是初为父母者,我们常说的一胎照书养、二胎照猪养,也印证了初为父母者的焦虑程度更高。
养育焦虑从孕期开始就已存在,要不要胎教、怎么胎教?怎么吃能更好的保证胎儿的营养、更好的发育?现在到处都是电子设备,要不要穿防辐射衣?胎儿是不是健康?担心胎儿的发育,反复做、重复做检查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等到了孩子降生以后,各种担心的事情就更多了。
要不要多抱抱孩子?是纯母乳喂养、还是吃奶粉、还是混合喂养、哪种方式对孩子更好?如果是吃奶粉,哪个品牌的奶粉更好呢?......每时每刻都在作出养育的选择,每次选择都有利有弊,必然会带来一定的焦虑。在婴儿期父母们还时刻关注着孩子的发育,如身体、体重、语言发育、动作发育(翻身、坐、爬)等等。
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们对孩子的担忧也随着变化,当孩子进入幼儿期父母又要面临选择,各式各样的兴趣班让家长们眼花缭乱,又想让孩子全面发展,又担心过早过多的课让孩子身心俱疲,失去童年该有的快乐。于此同时孩子们开始了幼儿园生活,孩子是不是适应学校的生活,是不是能和小朋友友好相处,该如何和老师沟通等等一系列的担忧接踵而至。
当孩子进入小学、中学,家长们对孩子的关注更多的集中在学业上,造成一种“父母只在乎成绩”的氛围。但在孩子的成长中除了焦虑以上这些外,当代父母也关注着孩子们的心理发展,如家长们会关注自己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性格特点,青少年期的恋爱、叛逆等。
当孩子成年后,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后,这种焦虑也不会完全消失,依然会担心孩子的家庭、工作、经济、身体等等。
由此可见,从为人父母那一刻开始,父母关于孩子的焦虑就已出现,那是不是焦虑一定是不好的、一定是负面的呢?其实不然,适度的养育焦虑能适当的避免一些危害、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适当的防范意识,会防止儿童走失等;适度的焦虑能使家长更关注孩子的成长、主动学习育儿知识、更科学的育儿;适度的焦虑会让父母提前规划孩子的未来,使孩子的未来更顺利。
但并不是焦虑越多对孩子的成长越有利,当焦虑过度时,会给父母和孩子带来伤害,父母过度的担忧会导致自己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甚至焦虑症或抑郁症,如常见的孕期焦虑症、产后焦虑症、抑郁症等;父母过度的焦虑也会影响到夫妻关系和家庭关系,如常见的婆媳因育儿问题引起的矛盾,多数也是因为其中一方过度关注孩子的成长,试图控制另外一方严格按照自己的方式或想法来育儿;最后父母的焦虑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如会造成孩子过高的自我期待,出现敏感多疑的性格,甚至出现焦虑症或抑郁症等。
在养育孩子时我们和我们的孩子都在不断成长,都是在体验和尝试中推进我们的人生,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是为人父母的心理状态,但很多事情都不是绝对的,适可而止的焦虑,才能更好的促进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