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到家长这样反馈:“我家孩子从小特别爱看书,喜欢机械,爱钻研发动机,能熟练计算加减法,学习东西很快,一开始我还很自豪,即使平时他没什么和小朋友来往,我却也没太在意,以为只是随他爸性格内向,长大就会好,但自从上了小学,常常被老师投诉:上课爱插嘴、注意力不集中,在学校也会因为同学的玩笑话和同学产生冲突,特别固执,体育活动也没办法遵守“游戏规则”,一开始我以为这孩子就是比较多动,上上感统课就好了,但我怎么也想不到诊断出来是阿斯伯格综合征,明明他会讲话,很聪明,怎么会是阿斯伯格综合征呢?”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话多、课堂纪律差、做事我行我素”,这类孩子因为这些表现,很可能背上多动症的“罪名”,但其实他们很可能患了与多动症截然不同的病症——阿斯伯格综合征。
阿斯伯格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是孤独症谱系障碍或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个亚型。阿斯伯格综合征智能和语言发展基本正常, 具有与孤独症同样的社会交往障碍,局限的兴趣和重复、刻板的活动方式。儿童患阿斯伯格综合征其实比传统的自闭症更常见。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说,每1万名儿童中约有4名患有自闭症,而每1万名儿童中约有25名被诊断为阿斯伯格。因而早期诊断也尤其重要。
1.人际交往困难
患者愿意与人交往,喜欢与同伴玩耍,但是缺乏交往技巧,不理解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非语言表达的信息,采用的交往方式刻板、生硬、程式化,因此难以形成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能发展友谊,不能灵活应对各种不同的情景,常被同伴孤立。
与孤独症患儿的表现区别在于孤独症患者是退缩的,他们似乎对周围的人不感兴趣,不主动与同伴建立联系,但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经常渴望甚至尽力想与其他人建立联系,却缺乏技能做到这一点。
2.语言交流困难
尽管患者的语言发育正常、表达流畅,但是使用语言来进行沟通的能力差,在交谈过程中察言观色的能力差,不关注对方的反应,不管对方对所谈内容是否感兴趣,也不顾忌别人的感受。
交谈中使用较多的书面语言,咬文嚼字,给人以古板、生硬、夸张的感觉。对于对方的谈话,患者只能理解简短、清晰明了的语句,难以领会幽默、隐喻、双关意义的语句。
3.行为模式刻板仪式化
兴趣爱好局限特殊,行为模式刻板仪式化,表现为固执地保持日常活动的程序。
如上学必须走相同的路线,若当天的课程有变动、交通堵塞耽误了时间等均会使患者感到烦躁。也有的患者每天吃同样的饭菜,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解大小便,定时上床睡觉,只用同样的被子和枕头,入睡时必须将一个手帕盖住眼睛等。一旦这些行为活动程序被改变,患者会表现出焦虑不安、烦躁。
患者常常有某些特殊的爱好和收藏,如记忆火车时刻表、彩票获奖者、名山或大厦的高度、收藏电话卡,显得比较怪癖。应当鼓励和利用患者的这些兴趣爱好,让他们成年后从事相关的职业或研究。
4.笨拙的运动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诊断依据外,还有一个症状作为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的相关表现而非诊断依据,即运动发育延迟和运动笨拙。
阿斯柏格综合征患者可能会有运动技能发展落后的个人史,如比同龄人更晚学会骑自行车、接球、开罐头等。通常他们是不灵活,步态僵化、姿势古怪、操作技能差,在视觉-运动协调能力方面有显著缺陷。
阿斯伯格综合症个体的长期预后如何?
针对那些预后表现不错的人士,我们可以归纳出几个重要的因素。
1、在儿童早期就确定诊断,可以减少继发性的心理问题,如抑郁和否认。
2、阿斯伯格综合症个体和家人都能接受这个诊断。
3、阿斯伯格综合症个体拥有一位良师一一可以是老师、亲属,或专业人员、某位阿斯伯格综合症人士,只要他们了解阿斯伯格综合症且能提供指导和鼓励。
4、阿斯伯格综合症个体能够借助阅读其他阿斯伯格综合症儿童或成人撰写的自传和自助书籍,获得相关的知识。
5、父母、伴侣或朋友能随时提供情感和实际的支持帮助,帮助化解困难,并给予终生支持。
6、阿斯伯格综合症个体在工作上的成就或特殊兴趣的杰出表现,能弥补社交生活的困难。社交成就不再是他们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认同感和自我价值不再通过友谊关系,而是根据个人成就来衡量。
7、阿斯伯格综合症个体最后都能接受自己的长处和缺点,不再渴望变成他们不可能成为的那个完美的人,他们领悟到自己也具有让别人欣赏的特征。
8、大脑可能有一个自然恢复的过程。就像有人学说话或学走路比一般人慢,社交能力的发展可能也有发育迟缓现象,虽然可能迟缓几十年,但最终他们能达到自己设定的生活目标。